桂枝汤解
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芍药甘草汤以复其阴,
生姜,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血足才有谋略,生姜生气下降之药,大黄外号将军,功能泄血热而泻浊,能下泄是“将军”,而生将则是泄热于内,刚生降气。
大枣肉网状,像三焦,以补三焦之津气,大枣五月开花,八月十五成熟,最具木(开花)火之气,味甘化气最盛,
木遇桂则枯,桂为通聘十二经之气药,
三两木不足,二两火不足,甲胆乙肝丙小肠,
桂,姜,芍,生补小肠之津,散小肠之寒,强小肠“受盛”之力,合甘草强小肠“分清泌浊”之能。
鼻鸣是胃气上逆,足阳明胃鼻额起,下循鼻外入上齿,干呕是胆气上逆,胃降则胆降,两阳合明太阳,少阳相合而为明。
洒洒恶风肉中有热,同气相感,
总体内寒外热,津液不续。
甘草二两,肝气不足,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甘草生于宁夏沙土交接地带,白天干燥,夜凉爽,中略枯而外夕圈红色深,根入黄泉,最升提,善于从枯中发生机,所以有“倍气力而坚筋骨,除寒热邪气,解疮肿而长肌肉”,不从神农本草经出发,永远读不懂《伤寒论》。
瓜蒌薤白半夏白酒汤解
瓜萎是网状的,中含籽,整体像人体三焦之网中五脏六腑,下痰利水,
薤白是一片片包起来的,像心是五脏六腑之主,薤白即泄肺,肺色白,
半夏是球状的,像圆,代表旋转,又有涎,涎者下流,所以下气,
用酒制升提,三下一提,直至巅顶,无所不到,
治疏四旁、中间、到里圆、而达到“心部于表”的效果,从而治“胸痹”。
而且全瓜蒌,薤白,半夏质很轻,轻者上浮亲乎天,重者下沉亲乎地,瓜蒌子比皮重,清肺三焦燥热而下痰水于大肠,
半夏轻而圆,夏至得阴而开花,浊气由表走里,
酒性悍急,升急极而随三药降,三焦通而真气充胸,胸中大气一旋,心排胃之废浊随三焦之浊共入大肠,心得部于表而痹得流散。
浅话《伤寒论》医理药量脉法药法
这些问题①仲景医理是以脾胃为主心,论中有土载万物,归无可归之语,并不重视命门之火,他明明知道地黄,但是对温病用的较少。
②药量的问题,只是把河图数字化了,比如用二两,那么地二生火,需要弄明所用二两的药对应什么症,最关健的是度量衡之间的关系目前不清楚,比如厚朴用一尺,尺两合之间存在什么相通之处,如何落到河图之上。
③脉法,仲景脉是轻取侯皮肤,中取候六府,沉取候五脏,并不像后世寸关尺对应,它也有寸关尺,但更重视轻中沉之法。
④药法就是《神农本草经》,神农本经本就是练气人写的,不然不会有那么多神志,鬼神病,以及轻身延年之说,本来轻身就是治脾病身重,并非神仙之说。
⑤仲景所处年代,京房易的八世游魂说很流行,同方的不同加减类似游魂思想,每一个药人之象更像是奇门之局。
芍药三两,天三生木,不足用生数,太过用成数,桂枝汤脉缓,自汗出,汗血同源,自汗出为木不足,用生数。
小建中汤是心下悸,论中说脐上悸者不可汗下,
桂枝甘草治发汗多,叉手自冒心,就是现代人话常双手交又抱于胸前,心阳不足,
而心下悸,悸为血中水多,
论中讲“脉为阳加阴”,悸则水泛,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太过用成数,勺药用六俩,
人体什么地方像勺子,只有胸,胸上穴位璇玑,脐旁天枢,正是以胸为勺的北斗,中坐帝王心,下之后胸满去芍药,下后伤胃阴,寒气重些,故去芍药,腹痛多为肝胃不和,芍药萌芽于寒冬,开花于季春,木气最盛,破寒瘀力强,善理地机中木气。
另一个像勺的是骨盆,用芍药是有腹中痛时专加的药,本有利小便之功。若这个思路正确,那么医理、药理、药法、脉法、并非不可解。
浅话《伤寒论》与内经体系之不同
《伤寒论》与《黄帝内经》不是一个体系,
《素问》总体上讲是《灵枢》的学习解答论文集,不过失传部分内容而后世补缺而成。
《伤寒论》是建立在荣卫和的基础上,六经首先解决的头号问题是荣卫和,六经药方首先要达到荣卫和的目的,论中讲“阴阳合者必自愈”。
《金匮》病是荣卫衰竭之后的病,重点在小肠分清泌浊功效失常,
桂本有一方桂枝汤加人参干姜当归细辛汤方,
理中汤中人参甘草补气,白术干姜温内外而下浊,即分利法。
人参干姜黄芩黄连
葛根人参干姜黄芩黄连
半夏人参干姜黄芩黄连
生姜人参干姜黄芩黄连
人叁吴茱萸干姜炙甘草
桂枝芍药薏苡炙甘草
无不以通“小肠分清秘浊”为根底,黄芩别名“腐肠”,肠中有腐才用它。
至于神农本草经本是神仙练气药录,有四气五味,但不以它为主,以轻身延年安魂魄去鬼神为能,更是用药物生长环境定药性从而确定药物的木火土金水属性,形成它的论药法。
想厘订中医药自已的知识体系和认知逻辑很难,我们离汉代太远,隋唐之前的中国文化与宋之后的中国文化存在断代,秦汉文化又与夏商周之间存在断代,而《伤寒杂病论》是集夏商周秦汉以来的方术精华,尤其是归藏易的精华,所以后人只能“盲人摸象”,现代人连盲人摸象的本领都无法入门。
从《灵枢》经“井荥输经合”理论,从四面八方归于海的迹象来看,中医之根在胃与心,夹杂了原穴,络穴,俞穴,募穴,郄穴,合穴,谷穴,溪穴,渊穴,太穴,少穴,北斗穴,地穴,神穴,血穴,陵穴,奇经八脉,的四面八方沟通理论,
皮肉脉筋骨五层分上下,烧山火与透心凉达到以阴引阳,以阳生阴。
血津气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认知,这才是原始中医
只有虚实亢承是它的核心特点。
循环无端大小周天是后加上去的,所以割裂感很强,至于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十三鬼针,马丹阳十二天星针,回阳救急十针,宋以后朱明理学的痕迹更多,难不是一般的认知。
浅话中医文化思维学术环境
①古人与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世界,为什么我们学不会中医,关键要明白古中医是如何去看世界的。
②要明白“五音十二律”背后认识世界的方识论。“音律是古人沟通天地的桥梁”,也是“度量衡”三者一统的基点来原。
③太少相生相制是汉人文化的基点,乘纵横逆是比较强弱亢害承制的基点,中医的原点是虚实,《灵枢》经有不少虚则怎么样,实则怎么样的病证与针法
④汉字是象形文字,那么古人认识世界的原点也是象形,八卦就是古人“物以类聚,动召相感”的万事万物八种象,如何在这八种象与万事万物之间构造可靠的联系是学习中医终生要考虑的认识论问题。
⑤河图是汉人认识宇宙的模型,数字化模型,万事万物如何抽象到河图中,古人给出的答案我只知道两点,物之生谓之变,物之成谓之化,不足用生数,太过用成数。
⑥汉代盛行的焦林易与京房易,尤共是京房的“八世游魂”说极有可能深刻影响了中医
⑦勾股定理的“比例法”深刻塑造了中国文化核心,万事万物皆可勾股,发展出来的颠峰就是《太玄经》,三生万物,现代的“面相,手相,耳相,脚相,骨相,寸口脉法”说是“全息论”,实为勾股比例法。
⑧对植物动物的认知完全是以形定性,以构造定性,以皮治皮。以种育精,五子衍宗丸,以肉治肉,肉桂,以骨治骨,地骨皮,以角治心,犀牛角。
在以象形文字传世的中国,万事万物本没有名字,但用以象形产生的文字命名事物后,象是文字与万事万物的桥梁,象世界当然是象性思维,跟科学一样也可重复,但是象思维没有去思维的硬标准,建立不起“一对一的映射或多对一,一对多的或然逻辑”,所以中医不能以科学去定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最新配资平台导航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