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生地、当归、地榆、槐角、黄连、黄芩、栀子、防风、赤芍、枳壳、升麻、甘草。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润燥。
适应证:适用于血热肠燥型痔疮,表现为大便带血、血色鲜红、肛门灼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
方解:生地、当归凉血养血;槐角、地榆凉血止血;黄连、黄芩、栀子清热燥湿;防风、赤芍疏风活血;枳壳行气导滞,升麻升提中气,适用于内痔出血急性期。
2. 脏连丸(《外科正宗》)组成:黄连、黄芩、栀子、黄柏、当归、赤芍、地黄、槐角、荆芥穗、地榆炭、阿胶等(现代多为丸剂)。
功效:清热燥湿,凉血止血。
适应证:适用于湿热下注型痔疮,表现为大便带血、量多黏稠、肛门肿痛、坠胀不适,伴口苦、舌苔黄腻。
方解:以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清热燥湿;槐角、地榆炭凉血止血;当归、地黄养血活血,阿胶滋阴止血,适合湿热并重、出血较多者。
3. 止痛如神汤(《医宗金鉴》)组成:秦艽、桃仁、皂角刺、苍术、防风、黄柏、当归尾、泽泻、槟榔、熟大黄。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适应证: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痔疮,表现为肛门肿痛剧烈、痔核脱垂、色紫暗,伴排便困难、舌暗有瘀斑。
方解:秦艽、防风祛风除湿;桃仁、当归尾、皂角刺活血化瘀;苍术、黄柏清热燥湿;大黄、槟榔泻下通便、导滞止痛,尤其适合外痔肿痛或内痔嵌顿时。
4.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组成: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甘草。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适应证:适用于气虚下陷型痔疮,表现为痔核反复脱出、需手托复位、面色苍白、神疲乏力、便溏,舌淡苔白。
方解: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升麻、柴胡升提中气;当归养血活血,适合病程较长、脱垂明显的内痔,常配合收涩药(如乌梅、五倍子)增强疗效。
5. 槐角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槐角、地榆炭、黄芩、当归、防风、枳壳。
功效:清肠疏风,凉血止血。
适应证:适用于风伤肠络型痔疮,表现为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伴肛门瘙痒、舌红苔薄白。
方解:槐角、地榆炭凉血止血;黄芩清热燥湿;防风疏风止痒;当归活血养血,为临床治疗痔疮出血的常用成药,便于长期服用。
二、辨证分型与加减用药中医治疗痔疮需根据症状辨证加减,常见分型及思路如下:证型症状特点基础方加减用药血热肠燥型便血鲜红、大便干结、肛门灼热凉血地黄汤便秘加火麻仁、郁李仁;出血多加仙鹤草、白及;肛门灼热加黄柏、栀子。湿热下注型便血黏稠、肛门肿痛、坠胀、舌苔黄腻脏连丸 / 萆薢渗湿汤湿重者加薏苡仁、茯苓;肿痛加蒲公英、紫花地丁;肛门水肿加泽泻、木通。气滞血瘀型痔核青紫、肿痛剧烈、排便困难止痛如神汤瘀重者加桃仁、红花;肿胀加乳香、没药;便秘加生大黄、芒硝(后下)。气虚下陷型痔核脱出、需手托复位、神疲乏力补中益气汤脱垂明显加乌梅、石榴皮;便血加黄芪、党参(重用至 30g);便溏加炒白术、茯苓。三、外用中药与外治疗法1. 中药熏洗方处方:五倍子、芒硝、苦参、黄柏、地榆、槐花、白矾、花椒各 30g,荆芥、防风各 20g。
用法:加水煎煮后,趁热先熏蒸肛门,待温后坐浴,每日 1-2 次,每次 15-20 分钟。
功效:清热燥湿,消肿止痛,适用于各型痔疮(出血期需去白矾、芒硝,避免刺激)。
2. 栓剂与膏剂经典栓剂:马应龙麝香痔疮栓、肛泰栓,含冰片、炉甘石、珍珠等成分,具有凉血止血、消肿止痛功效,适用于内痔出血、脱垂。
外用膏剂:九华膏(滑石粉、浙贝母、龙骨等)、黄连膏,可外涂于肛门周围,缓解外痔肿痛、瘙痒。
3. 针灸与刺络疗法取穴:承山、长强、二白、足三里、三阴交,血热者加曲池、血海;气虚者加脾俞、胃俞,针刺以补法或平补平泻为主。
刺络拔罐:在肛门周围瘀滞部位(如外痔静脉丛)消毒后,用梅花针轻刺出血,再拔罐 10 分钟,适用于气滞血瘀型。
四、单方与民间验方(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无花果叶煎洗:无花果叶 100g,加水煎沸后坐浴,每日 2 次,适用于痔疮肿痛、出血。
蒲黄槐花饮:蒲黄 10g(包煎)、槐花 15g,水煎代茶饮,凉血止血,适合血热型内痔出血。
鳖甲散:鳖甲煅烧研末,每次 3g,黄酒送服,每日 2 次,适用于气虚下陷型痔核脱垂。
五、注意事项辨证用药是核心:痔疮类型多样(内痔、外痔、混合痔),需结合舌脉与症状精准选方,如急性出血期以凉血止血为主,脱垂期以升提益气为主。
结合生活调护:避免久坐久站,保持大便通畅(多吃膳食纤维,如芹菜、红薯),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忌食辛辣刺激(如辣椒、白酒)、油腻食物。
重症需及时就医:若痔疮反复出血、嵌顿坏死或伴贫血,需结合西医手术(如痔上黏膜环切术、外剥内扎术),中医可作为术后调理手段(如补气养血、促进创面愈合)。
如需具体用药,建议至正规中医院肛肠科就诊,通过指诊、肛门镜等检查明确病情,由医师根据体质开具个体化方案,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最新配资平台导航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