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4日至7日,全球消化病学领域顶级学术会议——欧洲消化疾病周(UEG Week)在德国柏林隆重举行。在这场汇聚了全球115个国家及地区超过11000名顶尖专家的学术殿堂中,一支来自中国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的7人研究团队,以其涵盖肝细胞癌、急性胰腺炎、早期胃癌及肠道菌群等多个前沿方向的10项重磅研究成果,引发了国际同行的持续关注与热烈讨论,充分展现了中国科研工作者在消化疾病领域的卓越探索实力与创新活力。
\n此次,由该院何松教授、周智航副研究员带领的这支精干团队,以2项口头发言、4项口头壁报、2项印刷壁报和2项电子壁报的丰硕成果,全方位展示了团队在消化系统疾病机制探索与临床转化应用方面的突破性进展。这不仅是一次科研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中国智慧对全球消化健康事业贡献的生动注脚。
\n在备受瞩目的口头发言环节,团队带来了两项机制探索深入的报告。唐琴主治医师报告了关于肝癌转移的最新发现。她的研究锁定了一个名为“RPS8”的蛋白质,会推动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甚至向肺部转移。团队进一步揭开了其作用路径,RPS8通过稳定“ISG15”的分子,进而保护了癌细胞上负责接收“促转移”信号的CCDC25,从而大大加速了肝癌的转移进程,证明了CCDC25是RPS8驱动肝癌进展的关键下游介质。这项研究为拦截肝癌转移路径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依据和潜在靶点。
\n口头发言1:核糖体蛋白RPS8通过上调ISG15稳定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受体CCDC25促进肝细胞癌转移。图源 重医附二院
\n面对易复发、并发症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李晓琴博士从一例家族病例入手,运用基因测序技术,精准定位了导致该病的问题基因——PDLIM2。团队随后在携带此突变基因的小鼠身上证实,该基因缺陷不仅会推高血脂,更会在胰腺炎发作时,显著加剧胰腺组织的破坏和肝脏的脂肪堆积。这一发现如同找到了该疾病的一条专属病因,为未来开发精准疗法指明了方向。
\n口头发言2:PDLIM2基因突变促进高甘油三酯血症急性胰腺炎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图源 重医附二院
\n在互动深入的壁报展示区,团队的成果同样亮点纷呈。周黎主治医师利用先进的单细胞测序技术,绘制了包含184,426个细胞的scRNA-seq图谱。她发现,在胃癌发生早期,血管内壁存在一类特殊的细胞,它们大量分泌信号分子IL-33。这类细胞通过促进新血管的生成,为早期胃癌的进展铺路搭桥。研究证实,IL-33水平越高,早期胃癌的恶性程度和浸润深度也往往越深。该研究为胃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提供了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为胃癌治疗提供了新靶点和新策略。
\n口头壁报1:单细胞测序揭示IL-33+内皮亚群在促进早期胃癌进展中的作用。图源 重医附二院
\n谭益博硕士则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临床诊断的痛点。他使用yolov8模型构筑人工智能系统,通过深度学习超过27000幅来自四家医院的内镜图像与视频,练就了远超常规的“火眼金睛”,在区分胃溃疡良恶性时,准确度高达95.17%。这一成果有望在未来成为内镜医生的得力伙伴,辅助医生识别可疑病变,优化活检策略,既提升诊断效率,又减轻患者负担。
\n口头壁报2:用于区分胃溃疡良恶性的实时人工智能模型的开发与验证: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图源 重医附二院
\n团队的前沿探索还深入揭示了人体内菌群与肝脏疾病的隐秘联系。
\n廖思绮博士发现,一种名为“韩国假单胞菌”的细菌竟能潜伏在肝癌组织内部。它通过干扰人体内一种名为“亚精胺”的关键代谢物,导致本应攻击癌细胞的T淋巴细胞丧失战斗力,从而为肝癌的生长创造了有利的免疫抑制环境。这一发现提示,未来或可通过清除这种特定细菌或补充相关营养来改善肝癌治疗。
\n打印壁报1:韩国假单胞菌通过抑制亚精胺合成并促进T细胞耗竭加速肝细胞癌进展。图源 重医附二院
\n陈治吉博士则聚焦肝硬化患者常见的致命感染——自发性腹膜炎。他的研究揭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加重此病的关键因素。该菌通过消耗感染部位必需的营养物质“精氨酸”,导致CD8+T免疫细胞战斗力下降,无法有效清除病原体。研究表明,补充精氨酸可能是预防此类感染的一种潜在有效策略。
\n电子壁报1: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通过抑制CD8+T细胞效应功能促进自发性腹膜炎。图源 重医附二院
\n此次UEG Week大会上,何松教授与周智航副研究员带领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团队,以其丰硕、前沿的研究成果,生动展现了中国学者在全球消化病学领域日益提升的学术影响力与创新活力。从分子机制到临床诊断,从早期干预到重症探索,团队的每一项工作都紧扣疾病防治的关键环节,不仅推动了学科发展,更承载着为全球患者带来福音的深切期望。这支精干团队的出色表现,标志着我国消化内科研究正稳步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n研究团队介绍
\n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牵头肝硬化及其并发症重庆市卫健委重点实验室、重庆市肝硬化诊疗联盟。团队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3名,重庆市中青年高端人才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1名,重庆市中青年高端人才4名。累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项,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2项,获得总经费6000余万元。累计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0余篇,包括国际顶刊杂志《Molecular Cancer》《Gastroenterology》《iMeta》《Advanced Science》《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Endoscopy》《Gastrointest Endoscopy》等。主编著作4本,参编著作5本。培养医学硕士300余名,博士60余名。
\n何松
\n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学科主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消化)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委员,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主任委员,脂糖代谢性疾病重庆市重点实验室PI,肝硬化及其精准诊疗重庆市卫健委重点实验室PI,美国德州医学中心贝勒医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肝硬化门脉高压及其并发症、消化系统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作为PI牵头参与国际和国内多中心研究10余项。近年来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 40余篇,包括国际顶刊杂志《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Gastroenterology》《iMeta》《STTT》《AJG》《Endoscopy》《GIE》,总影响因子372.625分,他引次数2800余次,H指数32;主编著作4本,参编著作5本。先后培养硕士、博士及博士后60余名。一直致力于门脉高压综合诊疗体系和消化道早癌筛查-精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微创治疗-病理一体化技术体系的建立,均达全国领先水平。
\n周智航
\n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4首届新重庆青年创新人才、第四批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消化病学)、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糖脂代谢重庆市重点实验室PI、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精准诊疗重庆市卫健委重点实验室主要负责人。长期从事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Cancer》《Advanced Science》《iMeta》《Small》《Oncogene》《JECCR》《IJBS》《Journal of Pathology》《Cancer Letter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8篇,累计影响因子229.1,单篇最高影响因子41.44。论文被《Cell Metabolism》《Cancer Discovery》《STTT》《JCI》等期刊他引700余次,H指数16。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8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超800万元。研究成果获评“2023香港十大创科新闻”。2019年及2024年分别在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消化病学学术会议消化病周(DDW)进行口头发言。带队获得全国医科院校研究生院联盟2024年度研究生临床能力(消化系统疾病)竞赛一等奖。现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消化病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消化病专委会生物样本库与转化医学学组组长、重庆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委会大数据委员会副组长,《iMeta》《Cancer Screening and Prevention》《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青年编委及《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杂志评审编。(资讯)
\n(文/向秋月 陈治吉)
最新配资平台导航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