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曾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很多人认为莫泊桑写这篇小说的主要目的是批判当时法国社会的现实。
那时的法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型的阶段,社会风气急剧变迁,普通民众对金钱的渴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小说里描写了约瑟夫一家偶遇于勒叔叔的情景,但课本中删去了三处重要的描写细节。这样做的好处是保护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但代价是失去了原著深刻的“灵魂”与复杂的人物刻画。
文章讲述了父母在遇到于勒叔叔时表现出的极度惊慌,但这种反应让读者感到意外,甚至觉得有些过头。毕竟,于勒毕竟是血缘亲叔叔,即便境遇落魄到卖牡蛎,也不至于会被否认或者避而不见。实际上,这是因为课文删去了开头一段,那里详细描写了于勒年轻时的为人和遭遇。
这段文字交代了于勒年轻时挥霍无度,挥霍家中积蓄,给本就不富裕的爷爷家雪上加霜。他不仅花光了自己应得的遗产,还使得约瑟夫的父亲菲利普继承的财产大大减少。
这说明,于勒是典型的败家子。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的全部资产都会归于子女,哪怕子女再不懂节制,父母也无可奈何。
展开剩余79%但在多子女家庭里,于勒这种浪费行为就侵害到了其他兄弟姐妹的利益。正因为此,于勒在挥霍完家产后,被家人送上了远赴美洲的船。
可以想象家人的心情,他们送走于勒,实际上是想赶走一个家庭负担,只要于勒离开这个家远远的——像美洲这么远,他们就不必再担心他继续损害家族利益了。
此刻,于勒早已不再是家中受欢迎的亲人,他的存在感几乎为零。即便从此音讯全无,菲利普一家也不会对他抱有太多思念。
然而,事态很快发生了逆转。不久于勒到了美洲,就给家里寄来信,称自己已经挣到了一些钱,回来后会补偿家人。
这封信让菲利普一家感到欣慰和感激,于勒终于重新进入了家人的心中。消失了十多年,于勒实际上给予了父亲未来的希望。
由此可以看出,于勒并非单纯的纨绔子弟。毕竟他能主动写信告诉家人自己的处境,说明他并非自私无情。
他过去挥霍的资金,很可能是用于创业投资。文章写作背景是十九世纪末的法国,经济低迷,资本家纷纷向海外投资,许多小资产阶级因此破产,于勒或许是盲目冒险失败的典型。
在船上偶遇于勒时,菲利普向船长询问这位卖牡蛎水手的来历,船长告诉他,于勒欠债累累,不好意思回家。
这个细节也体现出,于勒并非恶人,只是命运不济。如果他能从美洲带回一箱金币,或许菲利普一家命运就会大不同,小说的结局也会变得温馨欢乐。
当确认了于勒身份后,菲利普夫妇的反应却让人不解。他们为什么像见了魔鬼一样,惊恐万分,急忙逃离?难道于勒携带了什么瘟疫?
首先,西方人不像中国人那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他们的亲情本就较为淡薄。再加上于勒曾在信中大肆夸耀自己的成功,菲利普夫妇反而觉得他是在说大话,充满虚假。
事实上,课文也删去了另一段描写:约瑟夫说父母收到于勒信后,经常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在码头散步,期盼着有朝一日能迎接衣锦还乡的叔叔。
这段描写中有句经典的话:“仿佛他们的态度举止关系着一桩极端重要的大事。”可见,于勒的信成了夫妻俩精神上的寄托和信仰。
菲利普因家境贫困,常被妻子抱怨和讥讽,作为男人这是难以忍受的打击。但妻子的话又无可反驳,反驳了反而证明了她的正确。
妻子在面对朋友聚会时主动拒绝,因为家里没钱招待,女儿只能穿自己缝制的裙子,儿子约瑟夫更是不堪重负。
度假期间,为了省钱,她甚至不让约瑟夫吃一只牡蛎,可见菲利普太太为这个家付出了全部心血。
因此,于勒的信给夫妻俩带来了希望。菲利普凭借成功弟弟的消息,在妻子面前能够重拾自信,菲利普太太也能从困顿生活中解脱,在朋友圈里扬眉吐气。
可惜课文删去了这段内容,第一次读到他们的反应时,很多人觉得过于夸张。其实,对夫妻俩来说,这是完全合理的表现,因为看到落魄的于勒,就像看到了他们美梦的破灭。
原著结尾,约瑟夫说他再也没见过于勒叔叔,但每当看到乞丐,都会给他们一个五法郎银币。
这句话也被教材删去了,却是结尾升华的重要一笔,体现了约瑟夫的善良和独立思考,他没有被父母的态度左右,反而对叔叔充满了怜悯。
他年幼时力所不及,若成年后再遇于勒,定会在能力范围内帮助叔叔安享晚年。
“每遇乞丐必施银币”,说明约瑟夫的同情心升华为博大的爱,他相信每个乞丐背后都有一段苦难经历。
《我的叔叔于勒》真实反映了资本主义衰败时期的法国社会大背景。面对历史洪流,普通百姓无力抗争,社会的不安全感使他们越发悲观绝望,生活甚至难以为继,亲情在这种环境下也显得脆弱无力。
发布于:天津市最新配资平台导航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